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目录1.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2.《波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中的“无得”是什么意思3.“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4.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5.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苦亦无道菩提 菩陲菩提 菩陲菠箩菠箩蜜6.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是什么意思7.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1.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够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所以智是能观,所证所得指的是涅槃和空性。智和得,好像能得所得是有差别的,其实按照菩萨般若所能体验到的境界,因为说般若证真理,只不过是用语言来表示。波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2.《波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中的“无得”是什么意思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够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所以智是能观,得是所观,得是所得。所证所得指的是涅槃和空性。经中说都是“从字面上看,好像能得所得是有差别的,其实按照菩萨般若所能体验到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说般若证真理。3.“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心经》又说:亦无老死尽。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著实。天台宗所分的藏、通、别、圆四教中,藏教的中乘圣人就是缘觉,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即罗汉)。为缘觉乘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他们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觉悟的,故称为缘觉。但是他们只能了分段生死,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佛说般若经,其中包括这部《心经》,就是度中、小乘圣人回小向大的。佛广说般若空慧之理,为他们开示,过去所讲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都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使他们彻悟,前面我们曾讲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心无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情见、爱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盖、被隔断了,总不得自在。因为心被物境所迷,执了相,有所贪著,从而患得患失、烦恼多端。所谓不自在者,皆因心为物转之故。我们现在明白了诸法空相,空相的‘相’作‘义’讲,即诸法皆空之义。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仅一时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执著它。心里面一点也不系念它、一点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转物而不为物所转,那就会在一切事缘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一点事都没有。有位古德开示众人。穿衣吃饭就是了,举心动念就不是了。有人问:穿衣、吃饭,这是因为凡夫穿衣,总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满意,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种种烦恼。喜欢这个、厌憎那个,总为物缘所缠绕,心总不得自在,故名众生。这就叫做‘情生智隔’。‘智生情隔’就好了。我们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不贪取、不做作,哪还有什么念呢?我们若真能随缘,今天缘来了,明天缘尽了,当下我们就下,心里面一点也不去盘算计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则忧,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著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著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一旦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那个东西坏,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见一切境,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名色又是什么呢?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有生则一定有老死,所以叫做‘生缘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不免忧苦悲恼。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火大分散时,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痛苦凄楚,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环节相续,佛说十二因缘法,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则行灭,即不妄行了。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其十支亦复如是,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心经》是大乘法门。亦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法尚应舍。’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4.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心经》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著实。天台宗所分的藏、通、别、圆四教中,藏教的中乘圣人就是缘觉,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即罗汉)。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乘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们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觉悟的,故称为缘觉。但是他们只能了分段生死,还不能了变易生死,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佛说般若经,其中包括这部《心经》,就是度中、小乘圣人回小向大的。佛广说般若空慧之理,为他们开示,过去所讲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都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从而,荡其执情,使他们彻悟,以证到佛果。前面我们曾讲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心无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这叫做‘情生智隔’。情见、爱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盖、被隔断了,总不得自在。因为心被物境所迷,执了相,有所贪著,从而患得患失、烦恼多端。所谓不自在者,皆因心为物转之故。我们现在明白了诸法空相,前面已讲过,空相的‘相’作‘义’讲,即诸法皆空之义。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仅一时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执著它。心里面一点也不系念它、一点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转物而不为物所转,那就会在一切事缘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一点事都没有。从前,有位古德开示众人。他说:穿衣吃饭就是了,举心动念就不是了。有人问:穿衣、吃饭,哪一个不会?可为什么都不能了呢?这是因为凡夫穿衣,总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满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种种烦恼。吃饭呢?也是这样,百般地挑剔,喜欢这个、厌憎那个,总为物缘所缠绕,心总不得自在,故名众生。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过来,‘智生情隔’就好了。我们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随缘接物,不贪取、不做作,哪还有什么念呢?我们若真能随缘,今天缘来了,当上我们就上;明天缘尽了,当下我们就下,心里面一点也不去盘算计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则忧,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实受用了。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都尽管做,而不著相。我们工作时,尽我一技之能,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因为我们已尽己之能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才能得大自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所以说,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迷真认假,执妄为真,所以说他们是迷信的人。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著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著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一旦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缘觉,顾名思义,是由观察因缘而觉悟的。因缘有助缘和攀缘之分。助缘是帮助之缘,攀缘是攀附之缘。助缘是说,我们人本来不迷糊,但偏偏有了这个缘,而助成了自迷。这是哪些缘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成为十二种助缘,帮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无明,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明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则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投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阴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像一团浆,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你把所爱之物取到手。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就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要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著假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以,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悲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灵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像生龟脱壳一样,痛苦凄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了。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无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神变、神用现前才是佛。我们要无所住著,一切随缘。倘若我们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这样空,那么,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找你了。虽然你得了神通,却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样。只有这样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5.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无苦亦无道菩提 菩陲菩提 菩陲菠箩菠箩蜜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真理"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招集一切苦恼"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为基础和出发点;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灭",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也就是涅盘;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是指脱离";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道谛";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为能求的心;"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修佛其实是复性,既然智慧本来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执为实有。否则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计所执了,所以《中观》上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道理大致如下:众生执有为病;证空是除病的药草,空也随之消灭,正如病愈而不再用药一样。如果明白这点;为什么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诸法本性是空也就可以理解了: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声闻乘所修的四谛道理,二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空,都是假设。但这是得了大道之后的返观,若众生尚在修行路上,就宣布佛说十二部经原本虚拟,那就是说胡话,信口雌黄,我慢如须弥山了。修行之人,依法修持。一步一趋,待到功夫圆满,机缘成熟,自然真心常住不变,也就没有什么解脱无碍,安乐现前。quot;意为",有情"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指心能度大众,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只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作"依靠"大菩萨是能依之人;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挂碍",挂"即牵挂;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涅盘",先释涅盘;涅盘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生死之大患灭;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所译'。灭',僧肇之《涅盘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盘,妙灭绝于有为:言其大患永灭,涅盘又分为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两种,有余涅盘生死惑业已尽。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对之无余涅盘。谓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大智度论》说,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断。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盘;究竟涅盘是大灭度。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所以为"。大法身",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6.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是什么意思智指解脱之智,是说佛性。佛性本自空寂,乃至解脱相亦不可得。诸法毕竟空。心经是般若法门的经典,要研究般若经典,要有一定的佛学基础。7.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净空法师---《心经》到最后给我们说,指的是邪知邪见“得失是所有烦恼的根源“1 《心经》到最后给我们说,你的真如本性就统统现出来,也许有人说。那我学佛干什么“学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佛法,我学它干什么。智,指的是邪知邪见?是讲无一切邪知邪见,得是你那得失的心“你有得的心就有失”得失是所有烦恼的根源,你能够把得失心丢掉,烦恼的根拔掉了“那就恭喜你”你永远不再有烦恼。佛与大菩萨没有烦恼”他没有得失。得到了他不欢喜,丢掉了他不烦恼,他没有得失心,他真正快乐,佛菩萨没有看法,他心清净。4 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就有了一物。
文章标题: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http://m.feeds.55xw.net/show-32090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本文地址:http://m.feeds.55xw.net/show-32090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推荐文档
- 11.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
- 12.慈利一中:培育未来之花
- 13.守护爱与健康,共建零艾滋
- 14.高考文综试卷: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核
- 15.一五一十部落:传承与融合,架起和谐共生的桥梁
- 16.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录取分数线汇总(完整版)
- 17.世界面积排名:探索地球上最广袤的领地
- 18.霸气留言:引爆魄力,尊傲唯我,征服天地,炫耀***
- 19.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的摇篮
- 20.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研究、创新、全球影响
- 21.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打造温馨班级,引领快乐成长
- 22.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强劲发展中的领航者)
- 23.QQ名言:聚焦智慧,引领生活
- 24.How,to,Write,Teacher's,Day,in,English
- 25.全国民办高校排名(2023年民办大学排行榜***)
- 26.沥尽心血,创造无限可能
- 27.晴天霹雳:解析Q宠大乐斗的精彩对决
- 28.毕业即告别,分手的典礼
- 29.百年经典:璀璨华章,展现辉煌
- 30.带符号的名字(2023***快手网名带符号的名字)
- 31.湖北民族科技学院,湖北民族科技学院几本
- 32.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专业,开启职业之路)
- 33.明年放假安排、明年放假安排-中秋国庆重合休8天p
- 34.2012西城二模考试:回顾与分析
- 35.教育学排名(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排名)
- 36.安全生产月板报-安全生产月板报简笔画
- 37.9寸是多少厘米
- 38.广州工程学院(广州工程学院:技术***,创新驱动。)
- 39.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分数多少分)
- 40.奥鹏学生平台、奥鹏学生平台登录入口官网下载
- 41.私立高中学费(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去私立学校)
- 42.植物保护就业;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就业
- 43.2025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学费是多少?看各专业收费
- 44.河海大学分数线预测-浙江河海大学分数线预测
- 45.武汉初中排名(武汉市初中排名一览表初中排名)
- 46.泪雨泣千行_泪千行是什么意思
- 47.长辈证婚人证婚词—长辈证婚人证婚词精选
- 48.湖南女子大学招聘_湖南女子大学招聘信息
- 49.关怀残障:爱心护航
- 50.***:挑战极限,抗击高考***
- 5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含2023-2025年最新排名)
- 52.东北育才中学(东北育才中学是公立还是私立)
- 53.公务员考试成绩解读:分析高分、低分及提分策略
- 54.西华大学怎么样;西华大学怎么样,在全国排名多少
- 55.美国移民潮分别是哪几年,美国移民潮: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全球关注
- 56.益阳医学高等专科—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 57.江苏省国税局网上申报-江苏省国税局电子申报网站
- 58.非诚勿扰中的悲催男-非诚勿扰最惨的男嘉宾
- 59.中国新版护照:薪火相传,开启新篇
- 60.河南高考成绩排名—河南高考成绩排名一分一段表
- 51.此中人语云是省略句吗出处是什么
- 52.look的过去式
- 53.学软件工程专业出来能干什么?软件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最
- 54.warfare和war区别
- 55.学霸男神邓楚涵个人资料曝光
- 56.2025年重庆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及填报指南
- 57.cos2x等于多少怎么计算的
- 58.2022山东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入口
- 59.河北大学排名2022全国最新排名第102名
- 60.专业服从调剂怎么填不服从专业调剂后果会怎样
- 61.关于退休年龄的最新规定解读
- 62.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六篇)
- 63.重庆工程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 64.重庆医科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_有几个校区及地址介绍
- 65.大学生党员转正思想汇报简短范文1500字(精选三篇)
- 66.安徽省中小学开学时间预测表
- 67.养老金上调通知
- 68.最新全国外国语大学排名一览表
- 69.高考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怎么样(解读)
- 70.发展对象入党介绍人培养考察意见范文(五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