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介绍与来历

关于春节的介绍与来历

1. 有关春节的来历简介

2. 关于春节的详细资料

有关春节的来历简介

关于春节的来历介绍

中国是一个很传统文化的国家,那么对于节日也是很传统的,保持几百年不变的传统文化精神。下面是由聘才网准备的一些关于关于春节的来历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春节的来历介绍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属于一个传统风水因为涉及到一些拜神,祭祖的活动。它就像是国外的圣诞节,平安夜一样。对于中国人民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每年都有几亿人为了回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不惜从不同的地方回到家中。而春节也是有着好几千年的历史了。比起圣诞节那是非常的久远了。而且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的。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国文化就的从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开始。

春节的来历

春节也叫做“过年”它是更具中国古代的日历发展而来的,人们觉得幸苦劳作了一年,在新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应该好好的享受一下,让这年好好的结束,寓意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慢慢的春节就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节日了。从古到今春节已经有了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春节的故事

春节也叫做“过年”,根据传说,在古代“年”是一种怪兽,异常凶猛。每到除夕这天就到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天上的神仙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就通过梦境告诉了人们如何对付年兽的方法,于是人们就在除夕那天在自家门前铁红色窗花,放烟花,贴大红色对联、门神,年兽看见了过后十分的害怕。从此过后每到除夕人们就这样,年兽再也没有骚扰过人们。慢慢的就演变为了中国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非常非常的多,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具体要体验一次就知道了。下面是按照顺序来讲解的。

贴春联: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把旧的门神和对联清除,让后换上新的对联和门神。这样寓意辞旧迎新。

放鞭炮:放鞭炮这个环节是从除夕就要放到年初。大概是年初五左右,每个地方每家每户都不一样的。在祭祖的时候要放。

放鞭炮祭祖拜神:在新年的最后一天,需要好吃好喝的给祖先还有神仙祭祀,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放鞭炮团年饭和年夜饭: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吃一个丰盛的一顿大餐。大餐里面鱼是不能少的,还要有香肠。

放鞭炮春节第一天:春节第一天,第一顿早饭一家人要在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吃饺子、吃米线、香肠等等而且大人还会给小孩发红包,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在去祭拜死去的祖先们。祈求祖先的保佑。

放鞭炮春节第二天:春节第二天要走亲访友,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聚餐。和气融融的,非常热闹。当然有些也地方也是第三天才走亲访友的。这就叫做拜年。而在拜年的时候晚辈也能得到压岁钱。

放鞭炮春节传统舞狮: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广东的春节就还要舞狮。

放鞭炮贴窗花:在东北地区,除夕那天会在自己家房子的穿上贴上窗花。而且也会咋在家里挂上年画。

(春节注意事项:在春节那天是严禁还钱、要账、打扫卫生等等的)

总结: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大致就有这么多,毕竟每个地方春节的风俗习惯都回有一定的不同。看完这些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事不是感觉中国的小孩好幸福啊,能得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其实春节的习俗在每个地方都回有每个地方的一些不同,但是大致就这么多。关于春节的习俗如果你是外国友人那么我推荐你来试试,毕竟看得再好,学得在好也没有试一试来的彻底,中国人民是非常热情好客的,特别是农村人民更是质朴热情让你感受到家的感觉。

关于春节的详细资料

关于春节的详细资料介绍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我国民间一个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关于春节的详细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

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

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

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东北过年习俗

杀年猪

年关将近的时候,家里养头年猪的就要开始张罗杀猪啦!而杀猪也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完成的事,一般都要交上同村的一些小伙子,有经验的“主刀人”等等,在杀完猪之后还要宴请同村的人,表示同村的和睦,场面热闹非凡。

说到杀年猪就不得不提杀猪菜,这可是东北的一道特色菜,杀猪菜不怎么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完美的提现了东北人的热情与豪放!

粘豆包

粘豆包几乎占据了东北人冬天的主食,入冬后待天气降到能冻住食物的时候,一锅一锅的粘豆包就蒸好了,放在刚好能冻住的仓库中,想吃的时候就拿来“teng一teng”,蒸着劲道,煎着香甜,永远是东北人心中无法替代的一个主食。

赶年集、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贴春联、挂年画

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早上贴春联,别的不说,在农村最有特色的就是院子里哪哪都能看到年味,猪圈门口要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还有各种”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贴这些的时候基本上是小孩子最开心的,大家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贴对联的样子吗?

年夜饭、饺子

到了除夕,一大家子人都会围在一起吃年夜饭,一盘地道的一锅出,过年啃过猪爪,会“挠”出财运。一条大鱼,鸡、鱼......好像一顿年夜饭会消除整年的忙碌。吃完饭就轮到冻梨冻柿子上场了,汁多解腻,胜似饮料的水果,胜似雪糕的水果,在东北值得拥有!

三十晚上的辞旧迎新,一定少不了饺子,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就是拿红包红包。

三十不关灯、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三十晚上要彻夜亮灯,到正月十五前要挂红灯笼,一宿不关,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饺子,也称“破五”,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驱灾避邪。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民间流传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于春节的介绍与来历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关于春节的介绍与来历
本文地址:http://m.feeds.55xw.net/show-42322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